信息服务

龙会3(5)井安全隐患治理工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5-05-22

 一、项目简介

龙会35)井站场位于四川省达县龙会乡57组。

工程区为构造侵蚀剥蚀地貌,海拔380-450m,相对高差40-60m。龙会35)井站场位于一倾向SW82°沟谷的后缘近丘顶位置,站场北西侧为岩质切向坡,南西侧发育一小型冲沟,站场前缘为阶梯状斜坡地貌,斜坡坡度10-30°,台阶高0.5-2.0m,3-10m不等,为较平整的稻田区,其中废水池区域稻田受滑坡裂缝影响已无法耕种。为保证站场的稳定,针对存在的地质灾害安全隐患,设计采用对岩土体扰动和结构破坏较小的小口径钢管灌注桩方案。小口径钢管灌注桩排列式布置,桩嵌入稳定基岩,通过桩身钢管及灌浆形成支挡帷幕,以保证站场的稳定。

二、项目团队

项目负责人严君凤,生于1963年,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和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取得了全国注册一级建造师。              

项目技术负责人王忠波主要负责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和技术管理。

 三 、支撑条件

小口径钻孔组合抗滑桩技术由直径小于200mm的钻孔灌注桩与桩间和邻近紧密结合的岩土体共同构成,通过充分调动和利用岩土体自身的承载能力来达到防治滑坡的目的。小口径钻孔组合抗滑桩的空间布置较少受到限制,与地质环境容易协调;且钻孔直径较小,对设备的选择和要求不高,可实现施工设备的小型化和轻便化,施工成本相对较低,故此该项技术非常适用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滑坡灾害应急加固工程。

为对小口径钻孔组合抗滑桩技术的研究我单位建立了较专业相关实验室和实验团队,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结合现场施工总结小口径钻孔组合抗滑桩技术在滑坡灾害中的应急应用,目前已经拥有较成熟的技术指导、施工方案和相关设备。

本文包含以下附件: